写作水平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水平。高考作文是评价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,然而,现在的高考作文,竟然是伪写作:得高分的未必是写作高手,写作高手未必得高分。难怪作家王蒙说“我要是考作文,都能交白卷”[1]。如果考的是真写作,能至于此吗?
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的推进,高考语文分值的增加,作文的权重势必大幅提升,改变伪写作命题观已然迫在眉睫。伪写作命题观有以下五大误区,亦即五大弊害。正视这五大弊害,回归真写作,才能做到语文考试基本的公平、公正。
一、伪文体:写的是假文章
高考作文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,而所谓的记叙文、议论文并非真文体。即便说文体不限,文体也是指记叙文、议论文。还要求写得中规中矩,即符合教材的文体写作要素、模式。记叙文,得“六要素”俱备;议论文,得“三要素”俱备。实际上,这两种文体与真写作中哪一种体式都无关。记叙文不能写成小说、叙事抒情散文、传记、报告文学等,不能虚构、想象、幻想。议论文不能写成思想随笔、议论散文、杂文、评论、论文等,只能证明、立论,不能证伪、驳论。写的是伪文体,自然就是伪写作。
记叙文、议论文是虚拟的教学体式,最初类似于表达方式。陈望道先生《作文法讲义》说得很清楚,这是“作文法的分类法,不是文章作品上的分类法”[2]。后来夏丏尊、叶圣陶在《初中国文教本》《国文百八课》中,将文章分为记述文、叙述文、说明文、议论文四种,将其归为记叙文、论说文两种,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记叙文和议论文。
这种分类都不过是大概的说法,指明文章有这几种性质而已。实际上一篇普通的文章往往含有两种以上的性质,或者在记述之外兼有叙述、说明的分子,或者在叙述之外兼有记述、议论的分子,全篇纯是一种性质的文章不能说没有,可是很少见。[3]
可见,他们也是认为这几类不是真文体,而是“几种性质”,就是表达方式。后来不知怎么以讹传讹,变成了文体,而且变成了“真文体”。
报刊中的文章,从没有叫作记叙文、议论文的。只有这些真文体:叙事(写人)体式——小说、报告文学、叙事散文、消息、通讯、特写、传记、游记等,抒情体式——抒情散文、抒情诗,说明体式——科普小品、解说词、导游词、说明书、报告书、诊断书等,论辨体式——随笔、杂文、议论散文、评论、论文等。所谓的记叙文、议论文在真写作中是不存在的。
明明是虚拟的伪文体,却从不告诉学生这些只是教练体式;更不应该的是,经过伪文体写作训练之后,并没有进入真文体写作。学生在12年基础教育阶段始终误以为这就是真文体、真写作。有些学生直到大学才恍然大悟,原来记叙文与小说、新闻不是一回事,议论文与杂文、评论、论文大相径庭。这才明白自认为写得好的记叙文、议论文,没有什么报刊愿意发表。想改弦易辙学写真文体,已错过了最佳时期,而且想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文体思维模式是很不容易的。
教练文体,如果作为写作入门的过渡体式也许未尝不可,但是这只能限于学生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,当他们有了初步的写作能力之后,就必须与真文体写作衔接起来,才能真正学以致用,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,强化学生的写作意愿。写了十几年的教练文体,不知道这么写是为何,写作劲头也就没了。学生原发的言语冲动、写作兴致,于是慢慢被消磨殆尽。
教练文体写作只能是手段,真文体写作才是目的。现在的情况却是,手段变成了目的,以假为真,伪文体写作成为学生写作的全部,直接把伪文体作为高考文体,一直写到高中毕业。这种伪文体观一旦形成,其负效应是长远的。尤其是议论文写作“三要素”的论证思维,会带给学生一系列后遗症,极具破坏性、可持续负发展性。例如,无须长时间地搜集、占有材料,无须自己确立选题,立意的随意性、扈从性,论点的陈旧性、抽象性,论据的碎片化、虚假化、雷同化,思维的立论性(不驳论)、证明性(不证伪),等等。特别是“论点+论据=论证”这种证明模式,即寻找与论点一致的材料(排除不一致的材料)证明论点,这种以偏概全、绝对化的认知方法,危害远超出议论文写作的范畴,可能造成学生偏执的思维和处事方式。 |